概览四大区域会议介绍会议报名讲师介绍智能显示与芯片集成技术研讨会会议介绍讲师及报告2023 SID新技术研讨会2022 SID显示周新技术演讲会2021 SID显示周新技术演讲会新型显示技术论坛暨2020年SID显示周技术演讲会2019显示周新技术演讲会2018显示周新技术演讲会2017显示周新技术演讲会2016 SID显示周新技术演讲会往届显示周新技术演讲会中国代表团报名SID显示周签证邀请函申请第一届代表团活动回顾SID显示周中国代表团海外云论坛新型显示技术竞赛SID China华大九天杯创新竞赛企业会员联谊活动显示培训学校调研活动理事会&执委会技术委员会技术委员会章程显示未来之星委员会章程其他委员会学生分会章程换届选举上海学生分会介绍上海学生分会活动计划上海学生分会活动换届结果通知执委会竞选投票上海学生分会执委会竞选投票换届结果通知深圳学生分会活动计划深圳学生分会执委会竞选投票换届结果通知成都学生分会活动计划成都学生分会执委会竞选投票换届结果通知广州学生分会活动计划广州学生分会北京学生分会活动计划北京学生分会CDIA 2024年申请CDIA 2023年获奖名单CDIA 2022年获奖名单CDIA 2021年获奖名单CDIA 2020年获奖名单CDIA 2019年获奖名单SID中国区显示行业奖(CDIA)SID全球个人奖项SID中国大陆个人奖项ICDT大会ICDT出版刊物2022年名单2021年名单2020年名单2019年名单2018年名单2017年名单优秀论文奖&优秀学生论文奖个人会员权益SID个人会员入会申请表个人企业
SID新技术研讨会—专题技术讲座(11日10:00-12:30)


刘娟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



题目:全息技术的基础及其在显示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逼真立体图像的需求越来越高。全息三维显示技术成为一种备受关注的解决方案,它能够呈现人眼所需要的全部信息,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全息三维显示技术可以用于呈现虚拟的三维图像,为用户提供更加沉浸式的体验,创造出更加逼真和交互性强的体验。因此全息三维显示技术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和混合现实(MR)等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

本次报告从全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出发,为大家介绍全息基本理论及相关技术基础,重点讲解在三维显示领域的发展现状、需要克服的技术难点以及未来发展及应用方向。


讲师简介:刘娟,女,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全息显示、衍射光学和三维显示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国光学学会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光学学会专委会委员、中国宇航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光学技术》执行主编,Optik -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Light and Electron Optics 编委,曾任美国光学学会OSA 的期刊Applied Optics编委,先后承担了国家973课题、863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教育部项目及国防预研项目等30余项。在国际期刊如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tific Reports、 Applied Physics Letters、 Optics Letters、Optics Express等及国际会议等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0余项。国际特邀报告30余次,其中境外国际特邀报告20余次。

SID新技术研讨会(11日下午&12日一天)

以下排名按议程排序



陈东川

京东方TV平台开发部,部长

报告介绍

题目:AI赋能显示技术跨越式发展

摘要:近年来,随着软件算法的不断演进、大数据逐渐积累和计算能力的持续提升,AI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已在机器人、智能驾驶、新零售、金融、医疗等多个领域展现出强大的推动力,并逐步向各个工业领域拓展。在显示领域,AI技术也逐步发挥其价值。本报告综述了今年SID技术论文中,AI对于显示材料开发、像素设计、工艺能力提升、显示性能提升、不良检测与分析、产线良率提升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以期对研究者或工程师提供研究参考。


题目:SID2023液晶技术回顾

摘要:液晶显示技术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市场的主流。近年来,新兴的显示技术不断出现,包括OLED、Mini LED、Micro-LED、QD-OLED 等,由于成本、稳定性、寿命等因素,未来较长时间内,液晶显示仍会处于主导地位,与新兴显示技术并存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智能化趋势的推进,液晶技术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并向更多的领域拓展,在新的应用场景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报告总结了今年SID技术论文中,液晶技术在常规显示下的创新突破和新应用场景的相关研究成果,包括显示画质提升、智慧座舱、3D显示、场序显示、智慧视窗、AR/VR、液晶天线等方向,期望为各位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在液晶技术领域的探索提供参考。


讲师介绍

陈东川,博士,高级工程师,现任京东方TV平台开发部部长。陈博士一直从事中大尺寸高端旗舰液晶显示产品研发工作,方向聚焦在显示画质性能提升及智慧显示等方面,包括视角色彩增强、动态对比提升、极致高刷新率、低碳和健康护眼显示等。先后主持和参与了55~110”4K/8K、大尺寸OGS/In cell Touch等多款全球首发的高端显示产品开发,获得多项SID "best in show"和PCA、CES"Display Products Innovation Gold Award"等大奖。已承担北京市科委课题1项;发表SID论文10余篇,邀请报告3次;已申请和授权国内外专利320余件;合作专著2本;牵头制定标准2件;获得北京市2021年科技进步一等奖,入选北京亦庄开发区“亦麒麟”优秀人才,获得2023年SID中国大陆年度杰出显示青年人才奖。




秦宗

中山大学,副教授

报告介绍

题目:SID23显示系统新技术回顾

摘要:SID的Display Systems分会关注从系统层面开展的显示技术研究,包括显示光学和功能性器件在显示系统中的作用。Display Systems分会在SID’23组织了10个oral session(含jointsession),本报告重点回顾其中关于LCD背光、数字看板、LED直显、智能玻璃等多个session带来的最新进展(本报告不含裸眼3D、全息显示、光场显示等VR/AR相关技术)。本年度的新技术,包括Apple、BOE、康宁等企业带来的mini-LED显示,Nanosys的QD显示、JadeBird的Micro-LED技术等,本报告会对其中的技术细节做出分析并讨论未来发展趋势。


题目:SID23车载显示和人机交互技术回顾

摘要:SID的车载显示和人机交互技术分会关注以汽车为核心的显示技术,包括车载显示面板、抬头显示、其他车载显示(后照镜、智能玻璃等)等,有明显的产学研融合特色。SID23中,本分会供总组织了4个oralsession,分别关注车载显示测量技术、抬头显示、人因与评测指标、车载显示面板技术,包含了AR抬头显示、极端条件下的显示质量问题、人因安全与显示技术融合等前沿技术。本报告会回顾SID23中呈现的这些最新技术进展,并对车载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做出讨论。


讲师介绍

秦宗,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SID总会和SID China技术委员。秦宗于2008年和2013年分别获得华中科技大学光电、计算机学士学位和机械工程博士学位;2013至2019年,于台湾交通大学先后参任博士后与助理研究员,并于2019年加入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任副教授。秦宗的主要研究方向为VR/AR、3D显示、车载显示等,产学合作经验丰富,目前有30余篇一作/通讯SCI论文和40余篇国际会议论文发表,并为30余件不同国家专利的发明人。他3次获得SID Display Week的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4次ICDT的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以及多次其他国际会议奖项,在SID、ICDT、IMID、IDW、IDMC等多次发表邀请报告。他目前担任SID总会Display Systems分会技术委员和SID China技术委员,SPIE Photonics West程序技术委员,以及Journal of SID的Associate Editor。


邓欢

四川大学,教授

报告介绍

题目:AR/VR/MR & 3D显示新技术分享与探讨

摘要:AR/VR/MR技术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地融合,光场3D显示呈现栩栩如生的立体画面,为用户带来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丰富了人们感官,已逐步应用在近眼、电视、电影、平板、手机屏等设备上。AR/VR/MR以及光场3D显示在SID 2023DISPLAY WEEK的学术报告中占据重要一席,报告者将为大家回顾该技术领域的学术报告,具体包括自由曲面、全息波导、麦克斯韦近眼等AR/VR技术方案,分享学者们在眼盒扩展、高分辨率图像显示、系统集成等方面的创新思想;集成成像、全息、体3D等光场3D显示的最新学术论文,具体包括在3D分辨率提升、亮度增强、大视角等方面的创新工作。


讲师介绍

邓欢,四川大学电子信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信息显示学会(SID)北京分会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光显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三维成像与显示专委会委员,全息与光信息处理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液晶与显示》期刊青年编委。一直致力于3D显示技术研究,承担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国电子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等,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



刘志平

3M 技术专家

报告介绍

题目:(获奖技术) 高敏锐反射偏振透镜产品及工艺

摘要:Pancake折叠光路光学方案已经逐渐成为VR行业的主流技术,对于VR眼镜的减薄,减重和提高分辨率等方面与传统的菲涅尔透镜相比有着明显的优势。3M开发和生产的高敏锐反射偏振透镜(HARP Lens)帮助客户提升产品的光学性能和设计灵活度,本次演讲,将会介绍HAPR Lens产品和工艺,及其背后的影像级反射型偏光片光学膜。



讲师介绍

Desmond是3M中国应用技术专家,负责AR/VR产品线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推广,在光学系统和光学膜产品的开发和应用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多年负责行业内的品牌大客户及其供应链,对AR/VR市场及趋势有着深厚的理解。



杨柏儒

中山大学,教授

报告介绍

题目:SID 2023柔性显示和电子纸技术回顾

摘要:随着富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世界显示产业迅猛发展,柔性显示成为热点。信息量的飞速增长和人机交互模式向“解放双手”的转变,使得人们对柔性穿戴式显示设备的需求更加迫切。本次演讲将回顾2023年美国SID国际显示学会年会上关于“柔性显示和电子纸”领域的会议报告,交流SID显示周盛会中展现的最新理论和前沿技术,深入了解其展现的技术内容,并针对当前应用于物联网的柔性显示和电子纸技术发展趋势做进一步的探讨。


讲师介绍

杨柏儒,中山大学教授、博导,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担任SID 2023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总会议程主席 (Program Chair,为SID北京分会(中国大陆)成立28年以来首次获选者)、中国ICDT2020国际显示技术大会程序委员会主席、SID 2017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柔性显示专业委员会主席、IDW日本显示学会Oversea Advisory Board成员、IMID韩国显示学会技术委员、JSID期刊副主编等多个重要学术职务。曾获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总会SID 2023特殊贡献奖 (Special Recognition Award)、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总会SID 2021总裁表彰奖 (President Citation)以及国际信息显示学会北京分会SID 2021、2022特殊贡献奖等奖项,国际信息显示学会总会SID 2022、2016最佳论文奖(Distinguished Paper Award)、日本显示学会IDW 2019最佳论文奖 (Best of IDW)。杨柏儒教授长期从事光电显示研究,在柔性显示与电子纸的研发成果已经进入产品化。目前他已经发表SCI/会议论文100余篇,获国内外授权专利40余项,主持863计划等国家级课题/项目3项,并主编出版Wiley显示技术丛书《E-PaperDisplays》、科技类教材《可穿戴光电显示科技》等显示技术专著。



吴韦建

显示技术开发工程师

报告介绍

题目:分区调色显示技术

摘要:分区调色(Local color)显示技术,采用时间混色原理,把液晶面板的色彩控制功能分离并转移到彩色分区背光上进行彩色合成显示,解决了FSC(Field Sequential Color)场序彩色显示技术的固有缺陷,可以在不增加成本的同时达到增加3倍显示分辨率+节能/增亮8倍(无CF及灰阶拉伸)+提高2倍背光寿命+BT2020广色域+高Bit灰阶HDR的目的,并改善光晕问题。


讲师介绍

吴韦建,男,1980年5月生,显示技术开发工程师,有20年液晶显示行业工作经验,擅长液晶显示、显示光学、高可靠性显示技术、硬件电路、软件设计。
吴韦建于200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物理电子与显示技术专业,并留校液晶实验室从事液晶拼接屏及PDLC双稳态显示工作。2007-2009年加入深圳中航显示从事航空机载液晶面板、LCM设计工作。2009-2016转调深圳天马微电子从事车载液晶面板、TCON电路、LCM设计工作。2016-2021加入长沙湘计海盾从事舰载、车载、航天液晶显示器设计工作。2021-2023.7加入冠捷科技从事商显LCM设计工作。



李伟

鄂尔多斯市源盛光电有限责任公司,开发技术总监

报告介绍

题目:(获奖技术) “创客”视界 --- 8K 3D打印 LCD

摘要:显示屏幕早已不止于“看见”,而是更多地承担起“交互”的重任;BOE(京东方)通过“技术+场景”的融合共生,特研3D打印10英寸8K LCD显示屏,向显示界“创客”进军,助力用户更好地将创意转化为现实,这一方案荣获SID2023年度显示应用奖。该屏幕为LTPS液晶面板,具有高分辨率、高PPI、高CR等技术特点,可以达成更高精度的3D打印;LCD 3D打印是采用405nm紫外光成型,单次即可成型一个面的体积,打印速度高达常规打印机的5倍。为了适配整机应用场景,本次为客户提供的解决方案导入3D打印专用偏光片,实现更高的对比度,提升产品打印精度;采用GOA双边驱动、低频显示技术及低驱动电压的LTPS方案,实现产品低功耗、高耐受、低碳环保;开发高精细材料以及Fine Pattern Process,实现10英寸面板PPI高达855,更小的像素点阵铸就了3D打印产品更精细的层纹。京东方凭借LCD 3D打印解决方案,大幅降低整机成本,成功助力3D打印迎来新未来!京东方将始终秉持“屏之物联”的发展战略,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创新实例赋能万千应用场景!


讲师介绍

李伟,BOE京东方B6工厂开发部门负责人,具有十余年TFT-LCD显示领域解决方案和技术服务经验。2008年至2010年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学工程与技术专业获得硕士学位,毕业后加入京东方科技集团,从事asi及LTPS显示产品的器件整合开发工作。目前任职于鄂尔多斯B6工厂,专司中小尺寸LTPS显示技术开发,带领团队完成近百项LTPS显示新产品开发设计,及曲面、防窥、全息等十余项高精尖新技术开发应用,涉及车载、工控、VR、MBL等多种类型显示产品。对于光学原理、材料和显示特性都有深入理解和丰富实践,输出专利和技术论文数十篇,善于结合应用场景提供显示解决方案。





宋立

远方光电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副所长

报告介绍

题目:先进显示测量技术

摘要:随着显示技术的快速发展,LCD、OLED、Micro/Mini LED、量子点技术(QLED)、电子纸、3D显示,近眼显示等显示技术日新月异,产业将飞速发展已成行业共识。无论是研发,还是产品的品质评定,新型显示亟需能精确测量其各项参数的显示测量技术、设备以及标准。本报告将总结SID 2023显示测量分会相关报告,并从测量设备基本原理及用户使用角度出发,分析显示测量设备的关键参数。此外,本报告也将基于介绍显示测量相关标准,介绍对应的新型显示器件的测量的解决方案,以帮助使用者精准且高效的实现各项光学特性的测量,为新型显示技术的发展助力。


讲师介绍

宋立,博士。杭州远方光电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光电科学研究院,副所长。近年来,主要专注于光电检测基础设备及集成系统的开发。


20230912

杨栋芳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企划部部长

报告介绍

题目:AMOLED 显示新技术与未来趋势信息分享
摘要:报告分享了2023年SID显示周展示的OLED新技术和新产品趋势。包含高迁移率氧化物背板技术,光刻图案化OLED技术等未来显示技术;还包含了京东方、三星、LG等业内领先面板厂的主要展品,展示了头部面板厂各自的重点技术特点与未来发展方向。

讲师介绍

杨栋芳,有机光电子专业博士,毕业于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博士期间,从事OLED器件的开发。

2010年加入京东方,进行OLED 技术开发、技术企划工作,推动了京东方在中大尺寸OLED技术突破及升级迭代。先后负责规划大尺寸WOLED技术路线、 打印OLED技术路线,中尺寸OLED路线;筹备并推动G8级打印中试线的建设。2022年,作为项目负责人牵头承担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LTPO应用示范》项目,致力于中尺寸OLED LTPO背板技术的开发与量产。




徐炜

TCL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科学家

报告介绍

题目:人工智能辅助的有机发光二极管材料发现

摘要: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材料已经逐渐成为显示产业的核心关键材料。由于有机分子结构的多样性,传统的试错法在搜索高性能OLED材料时效率低且成本高昂。为了快速筛选出高潜力的OLED材料,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人工智能(AI)模型的辅助工作流程。其中的AI生成模型通过学习目标数据库的分子结构特征,能够生成带有关键功能片段和相似分子骨架的候选分子结构。结合排列组合枚举,我们能做到百万量级的目标候选结构生成。其中的AI预测模型通过学习目标数据库的分子性质信息,实现了对候选分子性质的快速预测。相比传统的量子化学计算,基于AI模型的预测速度提升了十万倍,并保持了相当的精度(相对误差小于3.0%)。通过AI的辅助,我们发现了若干专利覆盖之外的高潜力红光辅助材料,以及一个能够有效调控蓝光客体材料能级的功能片段和连接方式。为了进一步推广AI辅助的工作流程,我们正在将其平台化,希望将来能够助力更广泛的有机半导体新材料发现。


讲师介绍

徐炜,TCL人工智能实验室研究科学家。先后从中山大学获得学士学位(2011)和硕士学位(2014),从香港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20)。2020年在香港科技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1年加入TCL人工智能实验室。曾是北京大学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访问学者(2012),德国伊尔梅瑙工业大学热力学及流体力学研究所客座科学家(2015)。长期从事偏微分方程数值方法、大规模并行计算、复杂系统物理建模等领域的研究,在流体力学顶级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发表多篇相关论文。目前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将人工智能与数值方法相结合,用以解决新材料发现领域中的重要科学问题。




张群

教授、博导,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

报告介绍

题目: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的研究进展

摘要: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OS-TFT)具有迁移率高、漏电流小、透明性好、工艺温度低、大面积均匀性佳等优点,面世以来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和持续研究。从Display Week 2023会议上的邀请报告、口头报告和张贴报告可知,氧化物TFT依然是研究热点之一。为了提高OS-TFT器件的迁移率和综合性能,围绕氧化物半导体沟道层材料、结晶性、制备工艺、器件结构和模拟计算等方面开展了许多研究。基于氧化物TFT的驱动电路、可拉伸和可折叠背板、面向AMOLED和MicroLED的应用研究也多有报告。研发基于氧化物TFT的传感器和神经形态计算的研究工作受到了关注。本报告主要介绍上述氧化物TFT相关的部分有趣和值得关注的境外研究工作。

讲师介绍

张群,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薄膜物理与技术、真空物理与技术、透明电子学,近十多年来的研究兴趣集中在宽禁带氧化物半导体薄膜和氧化物薄膜晶体管器件方面,发表了SCI/EI论文一百三十多篇。中国真空学会理事、薄膜专业委员会委员、显示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TFT-LCD关键材料及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技术委员会委员;SID北京分会AMD技术委员会委员。




张国峰

天马微电子集团,技术专家

报告介绍

题目:(获奖技术) Clamshell OLED折叠显示发展趋势

摘要:OLED技术日趋成熟,各种相关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和涌现。AMOLED折叠屏手机自2019年进入智能机市场以来,快速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和认可,截止目前,各主流品牌均已发布折叠屏手机,2022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接近1500万部。目前的折叠机主要分为book typeclamshell 形态,两种技术的出货份额占比约3:7。作为市场份额更大的clamshell,外屏从之前的1.9寸逐步增大到现阶段的3.6寸,为用户带来更好的交互界面。从屏幕的维度,也势必对功耗和更优异的画质提高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天马OLED研发从驱动电路和提升发光效率等维度来促进功耗的改善,增长手机的续航。本报告将分享ClamshellOLED折叠降功耗技术发展趋势,为折叠技术的进步提供绵薄之力。

讲师介绍

张国峰,男,天马微电子集团技术专家。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新显示技术开发工作,曾参与柔性OLED技术开发项目,主要负责和参与光学特性评估改善,TPOT设计与特性改善,MLP技术开发项目等;参与湖北省柔性AMOLED封装薄型化关键技术与工艺开发项目,现负责OLED技术企划相关工作。在职期间共申请相关专利50余篇,其中多项成果在实际研发生产中得到应用。入选武汉市东湖高新区3551光谷人才计划。


韩佰祥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显示技术创新中心,印刷OLED技术开发处,产品设计部,部长

报告介绍

题目:(获奖技术)应用印刷OLED技术的柔性显示屏

摘要:本次报告回顾了显示技术的发展趋势,对OLED的显示优势、市场、柔性OLED产品以及不同OLED技术进行了分析。针对柔性OLED产品,TCL华星已经有了相对成熟技术开发链,在柔性产品电路开发、走线设计、背板TFT器件电性调试、印刷OLED技术、柔性封装技术、柔性模组技术、机械稳定性、补偿技术等全制程技术均有深入研究。其中印刷OLED技术在材料利用率、High PPI、柔性等方面与其他大尺寸OLED技术相比有显著的优势。通过TCL华星的持续开发,印刷OLED技术在亲水性疏水性控制,打印形貌优化,EL器件效率与寿命等问题方面,都得到了显著改善。同时,TCL华星还开发了多支基于印刷OLED技术的刚性与柔性技术样机,希望能够与上下游产业链一起,将新一代的印刷OLED技术推向量产。


讲师介绍

韩佰祥,1986年生,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现任TCL华星AMOLED技术开发处产品设计部部长。拥有超10年AMOLED产品开发经验,包括:熟悉中大尺寸AMOLED显示面板的主要技术,如氧化物TFT的工作机制、制备工艺及量产技术,EL器件设计、制造工艺及量产技术,OLED面板光电性能分析、失效模式分析、品质品位故障分析等。精通AMOLED产品开发流程、产品规格设计、像素补偿电路设计、栅极驱动电路(GOA)设计、TFT及OLED模型开发、仿真技术开发等。主要研究成果:从事中大尺寸AMOLED产品设计及工程样机开发,致力于推进印刷法制备OLED/QLED显示屏技术量产化。已成功开发多款新型显示技术工程样机,如65吋8K印刷OLED显示屏、31吋4K卷绕式印刷OLED显示屏以及17吋折叠式印刷OLED显示屏。



黄奂衢

维信诺创新研究院,天线设计团队负责人

报告介绍

题目:天线及屏,无线有形;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摘要:屏作为现今手机最重要的组件之一,在其演进过程已集成了触控、指纹辨识、发声器、摄像头等功能,而在5G6G时代,天线数目显著翻升,且屏占比愈趋极致,故屏进一步集成天线而成为具有电磁辐射功能的显示组件已成为近年天线与显示屏产业的热门研究与开发的课题。故此演讲将基于SID 2023的探讨,对“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屏上天线(即AoD)等屏体的新兴技术与应用进行分享,以冀对后续相关研究与开发有启示与引之效。


讲师介绍

台湾大学电信工程研究所电波组博士,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进行博士研究,为英国工程与技术学会会士(IET FellowIEEE高级会员与国际TRIZ协会TRIZ五级大师(中国唯一)。曾服务于多家全球性智能手机领军企业,如:HTCNokiaHuaweiApple,与Vivo等;现担任维信诺创新研究院天线团队负责人。至今从事移动终端天线相关研发设计17年余,目前拥有87族(> 150篇)的海内外(中、美、欧、日、韩等)已授权专利、近25项产品研发设计实务经验(且为苹果第一代AirPods天线方案提出者与该专利唯一华人发明者)、首位于高通中英文官网报导的中国手机天线技术专家,且获2023年显示领域全球顶级会议(SID)展会的最佳新显示组件人气奖、Vivo公司年度专利特别贡献奖及年度金牌讲师奖、维信诺集团年度金牌讲师奖及年度文曲星奖、两度获颁达索CST中国区年度优秀论文奖等。




丁立薇

维信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设计中心总监

报告介绍

题目:(获奖技术)智能汽车时代下AMOLED创新应用

摘要:电动车时代发展至今,自动驾驶的成熟度还不足以商用,座舱体验同质化严重。车企想从竞争中脱颖而出,都将目光聚焦在差异化的智能座舱开发上,试图打造与众不同的驾乘和交互体验。显示作为交互的重要窗口,承担着车辆信息通知、人机娱乐、操作互动等重要功能,目前车内搭载的屏体数量和种类越来越丰富,一体化显示集成应用(大屏化、多屏等)成为关注的重点。

    维信诺聚焦智能座舱的应用场景与用户需求,结合OLED的技术优势推导车载显示的应用机会点,带来多种一体化OLED显示集成应用,结合OLED的柔性(造型多变)、轻薄(不占空间)、响应时间快(低延迟)、高刷等技术特点,在透明A柱/电子侧视镜、新形态应用、智能表皮等产品拥有较多的机会点。同时开发一驱多屏、信号转换等终端技术,提供完整的车载HMI柔性一体化显示终端解决方案。

讲师介绍

丁立薇,党员,副高工程师职称。从事平板显示领域行业17年,拥有丰富的柔性AMOLED技术及终端开发经验。2019年重建研发设计团队(创新研究院),主要负责显示模组设计、创新终端设计。作为第一发明人,在柔性显示等相关领域拥有第一发明人专利70余项。





Enomoto Kazuma

大同特殊钢株式会社

报告介绍

题目:大同特殊钢应用在显示行业的新材料—溅射靶材&坡莫合金箔
摘要:

大同制钢生产品类繁多的金属产品。

这次,我们想主要介绍专为电子和显示行业开发的新产品“STARMESH”“STARPAS” “STARMESH”是一种黑化膜溅射靶材。它的开发是为了解决金属网技术中可见性和耐用性的问题。“STARPAS”是一种坡莫合金箔,适用于kHzMHz范围内的磁屏蔽。厚度为10-50μm,超薄的厚度可以拥有优异的加工性能。


讲师介绍

2005年加入大同特殊钢负责特殊钢生产和销售。

2009年开始,扎根于在薄膜沉积/镀膜和电子材料部门。15年专注的工作经历,见证了大同特殊钢在显示和半导体行业创新性材料快速发展的每一步,亲历了从研发、试制、试单到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每一个环节。






严怡然

TCL工业研究院,资深工程师

报告介绍

题目:2023年SID 会议量子点及钙钛矿技术进展

摘要:主要介绍2023年QD EL领域最新进展,包括QLED样机展示,QD EL材料及制程的不同技术路线,多角度的性能优化以及钙钛矿领域研究进展。


讲师介绍

严怡然博士, 2013年本科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2018年获得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于2019年加入TCL工业研究院从事量子点电致发光技术的研发工作,在纳米材料及电子器件应用开发有着近十年的研究经验。





刘召军

南方科技大学,长聘副教授、研究员

报告介绍

题目:SID显示周Micro-LED领域动态回顾

摘要:本次报告主要回顾2023国际显示周期间全世界Micro-LED新型显示领域最新成果及动态,并对相应技术路线、应用场景落地困难与挑战、产业化路径等方面进行探讨。

讲师介绍

刘召军博士,南科大副教授、港科大兼职副教授、思坦科技创始人、研究员、博导,国家特聘专家,SID主动发光、Micro-LED与量子点(EMQ)技术委员会主席,广东Micro-LED联盟秘书长、香港青年科学家协会主席。获得SIDPeter Brody Prize、OGC光电创新大奖、第三代半导体卓越青年、香港青年科创先锋人物、深圳十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等奖项。





徐慧文

JBD,首席运营官   

报告介绍

目:(获奖技术)MicroLED微显示的技术突破及商业化进展

摘要:消费级AR眼镜被认为是下一代移动终端,而消费级AR对光学显示方案的亮度、体积、功耗等有着极为严苛的要求。本次报告将对比目前的几大主流微显示,分析出MicroLED的在AR领域应用的核心优势,同时阐述JBD 近年来在MicroLED关键技术能力及突破以及展示MicroLED三大彩色解决方案;重点介绍JBD量产的产品矩阵以及今年的重磅产品——0.4cc 全彩光引擎;分析并总结目前MicroLED的商业发展趋势。


讲师介绍

徐慧文博士,JBD首席运营官,拥有计算机应用及光科学工程两个博士学位,曾被评为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临港英才。他曾参与国际科研项目8项;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在国际会议报导科研成果10余次;申请国内外专利144件。徐慧文博士是第三代混合集成半导体创新技术的发明人之一,海外留学归国后率团队着力耕耘0.3英寸以下的MicroLED微显示产品,实现了在该领域的源头创新。近年来,得益于徐慧文博士精准的战略研判和精细化运作,JBD快速成长MicroLED领域的领军企业,为众多AR顶级厂商提供了最具竞争力的光学核心硬件,催生了一系列AR眼镜,进一步推进虚拟现实成为真正的下一代智能移动平台。





耿俊成

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LEDD事业部总经理   

报告介绍

题目:(获奖技术)Mini LED 直显&背光驱动解决方案

摘要:在日益变化的MiniLED直显应用中,LED显示对整体显示性能要求更加苛刻,对驱动IC性能优化呼声也愈发强烈。为满足LED显示屏发展趋势要求,驱动IC应当围绕低功耗、低灰高刷新、高扫描高帧率下实现高灰度等级、以及精准低灰画质表现(包括低灰色温亮度一致性和低灰的耦合处理)这些指标进行升级优化 ,同时采用PWM+AM的混合调光方式新技术做支撑。从设计来说,要满足低功耗电路设计,必须对IC内部电路功耗优化;在带载上,产品要达到48通道以上超高集成度,128扫高扫描设计;在工艺方面,从180nm到110nm、90nm,甚至是55nm,不断升级采用先进的制成工艺。Mini LED背光应用中集创北方能提供具备多扫设计,内置MOS,Feedback,高刷新率,高压设计的驱动解决方案。大大降低单分区驱动成本,简化整体方案使LED驱动实现模块化设计,系统效率显著提高。同时解决扫描类产品在低灰阶不均匀闪烁等业界难题。


讲师介绍

耿俊成先生现为集创北方LEDD事业部总经理。其于2015年6月进入北京集创北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先后创建并负责软件部、应用系统部、品质部等多个部门。2020年9月,耿俊成先生获得北京市2019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021年7月,耿俊成先生获得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麒麟领军人才称号。

耿俊成先生于1993年9月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气工程专业,1998年7月本科毕业,获得学士学位、同时获得top 10%优良毕业生称号。1998年9月获本系本专业免试硕博连读资格,并于2003年7月获得硕士、博士学位。




彭信翰

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总经理

报告介绍

题目:(获奖技术) Micro LED激光巨量转移技术介绍

摘要:彭信翰-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现于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新型显示行业中心总经理一职。

任职期间,结合自动化生产经验并领导科研团队研发出多款纳秒及超快激光精密加工设备、硬脆性材料超快激光加工设备及新型显示行业多款激光加工设备。并结合自动化生产线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激光解决方案,带领技术团队先后开发用于3C行业、显示行业及半导体行业的多项产品线,为海目星奠定行业基础及标杆。


讲师介绍

彭信翰-高级工程师,毕业于台湾中兴大学精密工程研究所。现于海目星激光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任新型显示行业中心总经理一职。

任职期间,结合自动化生产经验并领导科研团队研发出多款纳秒及超快激光精密加工设备、硬脆性材料超快激光加工设备及新型显示行业多款激光加工设备。并结合自动化生产线为客户提供自动化激光解决方案,带领技术团队先后开发用于3C行业、显示行业及半导体行业的多项产品线,为海目星奠定行业基础及标杆。